“棍棒教育”是对孩子的伤害 而不是“鞭策”

扫码阅读手机版

来源: 百家号 作者:教育思享 编辑:百家号 2021-06-16 16:20:00

  教育孩子这件事儿,其实挺复杂。一个孩子听话与否,首先是出于遗传因素和家庭教育,其次才是受到学校、老师和社会的影响。如果说,学龄前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家庭的潜移默化,那么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父母,无疑有责任和义务,承担起孩子的教导和养育责任。只可惜,很多父母虽然已经成家立业,拥有了活泼可爱的孩子,但是其作为父母的资格和水平,从未得到现实生活的考验。

  1、“棍棒教育”无用。谁都知道打孩子不对,也不好。但总有很多家长,奉行和提倡着“棍棒教育”,以为只要自己够凶够狠,孩子就会乖乖地听自己讲话。可是,每当孩子犯了错,有些父母情不自禁地行使起打骂责罚的“特权”,惹得孩子大哭大喊,痛哭流涕,作为父母尽管于心不忍,也只能硬着心肠对其声色俱厉。这样的教育,其实并不能孩子知错认错,反而只是在孩子的心里,种下一份苦涩难言的委屈。如果孩子不学习,家长就打骂,孩子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吗?如果孩子不听话,家长就打骂,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按照家长的意愿去说话做事吗?如果孩子不努力,家长就打骂,孩子能坚持不懈、百折不回地去追求梦想吗?显然不能!既然所谓的“棍棒教育”并不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习惯、性格和追求,那么父母打孩子,除了伤害、淡漠和割裂彼此间的亲子关系,根本就起不到家庭教育本该拥有的价值和意义。那么我们打孩子,就完全是一厢情愿、毫无意义地对孩子的伤害,而不是教育。

  2、“棍棒教育”有害。尤其是青春期孩子,身体和心理都处在急剧变化中,虽然趋于成熟,却又充满着迷茫和困惑。而许多望子成龙的“虎妈狼爸”,相比宠溺娇惯孩子的父母,虽然在表面上更加主动积极,但是在实质上,却走向了“溺爱教育”的另一个极端。动辄喜欢打骂孩子的父母,其性格心理往往是暴躁、急切和不负责任的。在他们的眼里,似乎只要孩子乖巧听话,时时事事按照成年人的指示去做,就能够金榜题名、事业有成。实际上,父母对青春期孩子的“鞭打”,从来都不会成为孩子前途和人生的“鞭策”,却很容易成为他们乐观性格和兴趣的“减速带”,使得他们的心里,滋生出无穷无尽的自卑、敏感和叛逆,而曾经秉持着“棍棒教育”观念的父母,往往是事到临头,才感到后悔莫及。所以说,不管是学龄前孩子,还是青春期孩子,都会“天性使然”地更喜欢鼓励和关爱,而不是打骂和责罚。如果父母善于运用和颜悦色、温馨关爱,就能让孩子自觉、自悟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,那么父母又何必非要声色俱厉、痛哭流涕地对孩子采取“棍棒教育” 呢?再说了,想让孩子更有出息,在同龄学生之间出类拔萃,不一定也没必要非要采用超前、苛刻和打骂的教育方式。对于聪明、开明和睿智的父母来说,关爱、鼓励和安慰,会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,而责骂、棍棒和拳脚,只会把孩子推到人际关系和正常沟通、情绪崩溃的边缘,有百害而无一利。

  3、“棍棒教育”应舍弃。曾经有个孩子,因为喜欢玩手机和打游戏,被父母送到了“励志青少年成长辅导中心”,想要通过强制、棍棒和戒断的方式,让孩子失去对手机和游戏的兴趣,转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读书学习这样的“正道”上。但是,所谓的“辅导中心”,经过父母“默许”,对孩子们强制采用各种管束措施,使得孩子的情绪心理不堪受辱,最终走进了人生的“死胡同”。作为家长,只能是追悔莫及。所谓的“棍棒教育”就是如此,成年人从自己的想法、观念和方式着手,想要管好孩子那是天方夜谭。正确的家庭教育,离不开父母对孩子的深刻理解和认识,更不能脱离温和、关爱和人性化的引导鼓励。也就是说,教育,虽然不是一丝不苟、严丝合缝的科研项目,但是教育孩子,却是一项需要尊重客观规律,讲究策略、方式和感情的“人文艺术”。想要教育好孩子,家长和老师都要懂得顺应孩子的心意和需求,适时地蹲下来,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,而不是打着“溺爱教育”或“棍棒教育”的幌子,忽视和漠视孩子的身心健康,甚至不惜以伤害孩子的方式,来换取所谓更加美好远大的前途。科学教育,更需要父母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尊重,让孩子感受到更为自由快乐的生活。而“棍棒教育”,作为“科学教育”的对立面,需要的是舍弃,而不是盲从!

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

推荐新闻

我来说两句

关于北方网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律师 | 设为首页 | 关于小狼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2-23602087 | 举报邮箱:jubao@staff.enorth.cn | 举报平台

Copyright (C) 2000-2024 Enorth.com.cn,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.,LTD.All rights reserved
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津B2-20000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020509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