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总是咬指甲 其实是在向父母传达这个信号

扫码阅读手机版

来源: 北方网 作者: 编辑:郭小琳 2023-08-31 09:38:27

  有位妈妈说,自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,就得了一个毛病,咬床头。在床头板和床尾板上咬出了一个个牙印子,就像被啄木鸟啄过一样,有的部分都被他咬得露出了木头。

  孩子啃咬的时候聚精会神,只要被打断了,小脸就涨得通红,委屈的嘴角像个倒挂的香蕉。

  她以为孩子缺什么微量元素,可检查也做了,哪项指标都是正常的。这让她很是困惑:孩子已经4岁半,就一岁多口欲期的时候经常咬东西咬人,过了那个时间段就没咬过,现在突然又开始咬东西,难道是口欲期又回来了?

  确实,很多孩子都有啃咬东西的习惯,什么桌子,椅子,各种木制品,毛巾,杯子,床单,自己的手指甲,小皮屑,衣服上的线头,都逃不过他们的“魔嘴”。

  不过家长要注意的是,3岁前的孩子,喜欢用嘴探索世界,是“口欲期”的正常表现。但如果已经超过3岁,孩子还在不停地啃咬,就有可能是“口欲期停滞”。

  01.为什么会有“口欲期停滞”?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孩子的年龄、性格、环境和生理因素都有关系。

  有些孩子可能是因为缺少某种微量元素,例如缺铁、缺锌,这时可能就会出现神经紧张和肌肉紧张的情况,加重啃咬行为。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,而且现在的孩子食物比较丰富,很少会出现缺少微量元素的情况。

  大多数的这种情况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系,例如孩子在学校或家庭遇到挫折、压力和感到不安全感时,可能会用啃咬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。

  某医院曾经对4所小学的732名学生进行调查,结果显示有45.08%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“紧张性行为”。其中,啃指甲的发生率最高,占29.64%,习惯性抽动占16.93%,吃手指占8.88%,习惯性擦腿占1.64%。

 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r.Lori Woodring指出,孩子的安全感,往往跟固定的东西有关联。当孩子需要适应变化,就会有新的压力产生,这些压力会在情绪上、心理上、生理健康上表现出来,咬东西,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。

  像文章开头的那位咬床头的孩子,经过妈妈的咨询询问,发现是因为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总是憋尿,憋不住了就尿裤子,被老师批评了,因此一上幼儿园心里就特别紧张导致的。

  02.孩子出现这种行为,能不能用厌恶疗法来治疗?所谓的厌恶疗法,就是在孩子喜欢啃咬的地方,比如说手指、铅笔头这些部位涂上苦味剂、手指水、辣椒水、风油精这类东西,孩子咬的时候吃点“苦”,就不敢再咬了。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建议的。

  一是把这些东西涂在孩子的身上,有可能会对肌肤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,比如辣椒水,涂在手上会红肿。

  二是会存在误食的风险,例如很多手指水虽然打着安全、不含毒素的广告语,但谁也不知道它里面到底有啥。风油精更是含有薄荷脑、樟脑这些,对孩子的大脑会有损伤,完全不能口服。

  三是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,啃咬的更厉害。

  03.那到底该怎么办?有位宝妈分享了她的经历:只要看到孩子啃咬,就拉起来打手,孩子哇哇大哭,说再也不会了。可一不在妈妈的视线里,孩子就会继续啃咬,眼睛还不停地盯着妈妈离开的地方,防止妈妈回来。

  所以,打一顿虽然暂时能有效果,但治标不治本。

  那到底该怎么办,才能让孩子改掉啃咬的行为呢?

  ①提供适当的咀嚼物。

  孩子啃咬行为的出现可能是因为缺乏适当的咀嚼物。父母可以给孩子适当添加需要啃咬的食物,如胡萝卜、苹果等,或者购买专门的咀嚼玩具,引导孩子正确的啃咬行为。

  ②寻找孩子啃咬的原因,从源头上解决问题。

  可以带孩子去查一下微量元素,如果缺什么那就积极补充。

  如果不是身体问题,那就要积极寻找孩子心理压力的来源,是因为换了照顾人、生活环境紧张不安,还是被欺负了等等。

  找到原因后积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。

  ③多鼓励孩子,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。

  例如在人较多的场合,孩子会紧张,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放到嘴里。家长可以抱抱孩子,或者牵着孩子的手,缓解他的紧张情绪。

  回到家后,可以适当地表扬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很好,帮孩子树立信心,这样慢慢地孩子在公众场合就会不那么紧张了。

  或者还有一个办法,就是在孩子身上带一个他最喜欢的东西,告诉孩子大家会一直陪着他,这样也能减少孩子的不安。

  ④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。

  家庭的稳定对缓解孩子心理压力和焦虑感有促进作用。父母的关系和谐乐观,充满正能量,可以间接地增强孩子的安全感,减少啃咬行为。

  家长可以通过多陪伴孩子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,或者带孩子多参加一些亲子户外活动放松身心。

  ⑤寻求专业帮助。

  如果孩子的啃咬行为很严重,比如有的孩子会把手啃得鲜血淋淋,家长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,进行针对性的治疗。

  其实很多时候,孩子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,只要我们能找到问题的症结,然后耐心地帮助孩子慢慢改正,这些行为都会逐渐消失。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对他们多一些关注。

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

推荐新闻

我来说两句

关于北方网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律师 | 设为首页 | 关于小狼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2-23602087 | 举报邮箱:jubao@staff.enorth.cn | 举报平台

Copyright (C) 2000-2024 Enorth.com.cn,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.,LTD.All rights reserved
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津B2-20000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020509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